【台東。是家】市內女人街:和平街 / 文化特輯。

踏進這條街,像是走入被封存的舊時光隧道。對於美好年代的眷戀,都被收在這兒,儘管物轉星移、人事已非,仍倔強地對抗著那些不可逆。這是和平街,過去的百貨大街,現在的女人街。

看見斑駁破損的屋瓦和一道道拉下的鐵門,誰又知道當年的時尚指標,曾經佇立於此,舞過華麗的那一首曲。

口述:「五福百貨行」黃美華、「欣美服飾」曹碧玉、「和昌家飾服飾」曹賴和妹、「建新鞋店」翁月鵝

台東流行指標:五福百貨行。

「現在只有『老客人』會來買我們的東西,像你們這樣的年輕人,全都上網去買了;不然就是,那些真的很聽爸媽話的年輕人,才會來買啊。」

「五福百貨行」曾是台東首屈一指的流行服飾店,民國61年,黃美華接手公公的當舖空間,改開百貨服飾行。店內販售女裝、男裝、學生服、童裝還有嬰兒用品,曾在台北「狗標服裝行」上班的她,是走過經濟最蓬勃的那一代。

街上公認最老字號的東昇百貨,已歇業,下一代轉作稀飯早點

「以前的時代,沒有什麼地方可以買東西,大家都嘛跑這裡。」

五福百貨行的店面,除了走道,其他地方全是商品

彼時,光明路是台東最熱鬧的街道,而緊鄰的和平街,也有著相當多的人流。那個年代消費資訊少,要買衣服、飾品、化妝品及生活用品的人,全都得來和平街。短短100公尺,有40多個店面,每一家都是服飾店;就連規模較大的「百貨商行」,街上也有5、6間,規模浩大可以想見。

還沒開店,早上六點多就有人來敲門想買衣服,會在一大早光顧的客人,通常是從縣內其他鄉鎮特意前來。門一拉開,忙完一波又開始湧入其他市內的消費民眾,整個白天的人潮絡繹不絕;是夜,換成下班後的採買隊伍入內,等到凌晨一點多才能夠休息,這是黃美華當年的生活日常。

五福百貨行黃美華

約莫是民國68~76年,是台東經濟消費達到巔峰的黃金八年。農曆年前的一個禮拜,是添購新衣的旺季,五福百貨行每天的營業額可以收70多萬;而那時候長沙街的兩樓透天厝只要80萬,也就是說,一天的營業額可以買一棟房子。

經濟起飛的日子,大家都很好過。她印象中,許多工人來買衣服,都是直接穿上後,奔往卡拉OK店,而原本穿的髒衣服,就直接丟在垃圾桶。客人覺得東西品質好、耐穿,就會常回來買,從來不嫌價錢貴,也不太計較細節。

「其實,我們也不是用頭腦賺錢的。」美華說,是因為時機太好,而自己又很肯做,所以生意才會很好。

欣美服飾的親家母裝,相當受歡迎

當生意變差以後,縮減學生服,也裁撤童裝品項,降低經營成本。「要恢復到以前是不可能了啦!」現在的五福百貨行,保有男裝、女裝及內衣褲,仍是這條街上最大的服飾行,守住「百貨」兩字的底限。

從買斷到專櫃寄貨,販售型態改變相當大

言談之中流露著無奈,經歷過這段黃金時期的人,似乎都捨不得關店,她還是每天開滿16個小時的店,成為和平街最勤勞的人。

直至現在,黃美華每天仍然開店16小時,醒來就開、要睡才關

打不死的蟑螂:欣美服飾。

沙啞的大嗓門招呼著,曹碧玉開的「欣美服飾」,現在是街上人氣最盛的店。「買到都變成朋友了啦!這一個、那一個,都是來聊天的。」老街裡,就連客人,都是惜情的人。

和平街靜謐的日常

欣美服飾民國68年開業,兩年後,由當過工廠領班的曹碧玉接手;沒有做過生意的她,一做就是30多年,在景氣開始轉衰的時候,許多業者趁著半夜關店時跑路,而她還是撐住了,笑稱自己是「打不死的蟑螂」。

曹碧玉開店時,許多客人都會來找她聊天,熱鬧得像社區中心

起初專營少女服飾,察覺到市場的變化後,轉賣淑女及仕女款,經營的型態也從買斷變成寄賣,彼時台東專櫃貨少,店內生意變得非常熱絡。

民國79年,適逢春節前夕,欣美服飾進了一大批貨,準備迎接過年的人潮。結果那天,曹碧玉起床下樓,發現原本紙箱堆得老高的店面,竟然所有囤貨都不見了,除了模特兒身上的展示服拔不下來,其他衣服通通消失。

「啊就被偷啊!要怎麼辦?根本沒時間難過。」報案後,她用一天整理家中的遭竊狀況,然後馬上包了野雞車去高雄補貨。身上沒現金,批貨靠的是信用,幸好廠商願意讓她賣貨後再結款,甚至有些還給她折扣;街上的同業知曉消息,也紛紛調衣服給她賣,希望度過難關。

一個春節過去,原本沒衣服賣的曹碧玉,做出40萬業績。「那一年很奇怪!再醜的衣服,別人穿上去,都變得很好看。」連別人壓箱賣不掉的貨底,拿給她都能賣掉七、八成。

那個賊就像順手偷走了她的霉運,那一年開始,生意整整好了三年,甚至還買下新房子,街頭巷尾都在疑惑:這個人不是遭小偷嗎?

曹碧玉個性豪爽、講話葷素不忌,加上真心待人,來這裡買衣服的客人都變成朋友,其中幾個老主顧,更是一個禮拜報到五天,鄰居也來店裡走動,像是街上的社區中心。

欣美服飾曹碧玉與和昌家服飾曹賴和妹

和氣帶財:和昌家飾服飾。

人稱曹奶奶的曹賴和妹,與先生曹玉洲結婚後便在仁昌布店做裁縫;後來,老闆覺得她人善良,加上自己想回故鄉彰化,便要求她買下房子,更留下全部的生財器具。

曹奶奶與爺爺結褵61年,是街上最浪漫的愛情故事

賣了房子籌齊款項,曹賴和妹接手仁昌,更把第一個字改成「和」,取自街名與自己的名字,「和昌家飾服飾」於焉誕生。原先專營布行與裁縫技術,生意變差後,曹奶奶將一半的店面轉賣成衣;另外一半空間,修改衣服、製作窗簾和坐墊等,朝向家庭美化發展。

和平街平日景致

曹玉洲爺爺今年93歲,東北瀋陽人。由於父親是地主階級,在中國遭到鬥爭;民國37年時全家12口人逃到台灣,想避難個幾年便回到故鄉,結果這一住,就是70年。

兩人結褵61年,感情很好。爺爺退休後,也在店裡幫忙,直到五年前,店才收起來,一起退休。「時代不一樣了啦!這種店,就算下一代想接,也一定得轉行。」曹奶奶和氣地說著。

第一家專業鞋店:建新鞋店。

「早期的鄉下大家庭裡,都會有個負責採買的角色,而這個人通常會是『媽媽』。一口氣要買齊所有家裡人需要的東西,我就幫她把幾十雙鞋子全用牛皮紙包成一大包,再用草繩捆在一起,讓她可以揹回去。這麼多的鞋子,買的尺碼哪有可能全對!但通常,沒有人回來換過。」

建新鞋店翁月娥

穿著時髦、拍照還戴著墨鏡的翁月娥,憶起那些過往,神情滿是欣喜。

建新鞋店是和平街上第一家專業鞋店,那年代,有開店的生意,大部分是什麼都賣;像是這樣專營同個項目的店,倒算是少數。

建新鞋店的鞋款復古,反而吸引年輕女孩上門

月娥說,以前在賺錢的時候,根本沒有時間把錢收好,於是靈機一動,請人在她褲子上縫了兩個大口袋,收了錢就丟進去,然後趁著空檔,趕快放到倉庫裡的麻袋,關店再來整理。

台東的街道有靈魂,是會移動的。最早的寶桑路熱鬧完,人潮跑到光明路與和平街;以前購物只有一兩條路可以買,所有縣民都必須在這裡添購行頭。隨著都市規劃及道路開通,人流也漸漸不密集,市中心轉移到正氣路一帶,形成另一個商圈。

路草沒有昔日的好,街上有開的店面大概四成左右

最近,建新鞋店多了一些少女顧客,說是要找復古鞋款,循線問人而來;在數十家的潮流鞋店夾擊下,反而找到新的競爭力。

鞋店以前生意好,尺碼一斷就叫貨,而現在想補貨,連要找商家補齊尺碼都難,通常都是現有的尺碼賣完就算了。復古款式的零碼鞋,便宜實穿,雖然翁月娥說:「現在已經不是我們的時代了。」但她的店仍然開著。

翁月娥穿著非常時髦,戴起墨鏡還是當年那隻黑貓

市內女人街:和平街台東製造(FB粉絲專頁)

本文同步刊登於【台東。是家】在地人文小誌。

本文同步上傳 時刻旅行


相關文章

  1. Celia

    18 10 月

    超喜歡這篇。裡頭的人 我都認識。可以轉載到我的網站 Endorphin.com.tw 嗎?

    • Charlie

      19 10 月

      哈哈哈,那妳一定知道她們很可愛,只要不扭曲原文義涵都歡迎分享唷,請幫我們標註出處即可:))

  2. Paul Huang

    18 10 月

    Wow
    謝謝你的好文章
    我才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的家鄉…
    Thanks

    • Charlie

      19 10 月

      謝謝Paul的鼓勵!!

  3. 方惠冠

    18 10 月

    我小時候住曾在和平街,但是不記得這些商店了。看你們的報導真有趣

    • Charlie

      19 10 月

      呵呵這些老商店現在都還在唷,阿姨們基本上每天開店很少休息呢!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*